原创 龙田有雨 南山古社 2019-06-20 15:02
友情提示:这是讲座的文字整理版,前面黑色字体为《左传》原文,后面蓝色字体为讲解内容,朋友们可以先看蓝色字体的讲解内容再看原文,更易于理解。如果您更习惯于听录音,请前往这个链接听完整录音:
https://m.lizhiweike.com/lecture2/12638261
◇桓公二年
【经】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
秋七月,杞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
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传】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革咅,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九月,入杞,讨不敬也。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
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特相会,往来称地,让事也。自参以上,则往称地,来称会,成事也。
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
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朋友们好,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左传》桓公二年。桓公二年呢,是公元前710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几年前历史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年的正月,宋国的华父督杀死了宋国国君宋殇公与夷和大夫孔父嘉。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呢?因为被杀的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先祖,孔父嘉被杀之后,孔氏家族在宋国生活越来越艰难,终于生活不下去,才逃到了鲁国,这才有了孔子。
华父督为何要杀宋殇公和孔父嘉呢?我们从《左传》的记载可以知道。“杀孔父而夺其妻”,华父督杀孔父嘉,目的竟然是为了霸占孔父嘉的妻子。宋殇公知道这家事情后非常愤怒,而华父督就害怕宋殇公要治自己的罪,因此,就先下手为强,把宋殇公也给杀了。
《左传》认为,华父督肯定是先心里已经没有国君然后才做出杀害大夫的行为的,因为只有国君才有资格处死大夫,而且孔父嘉是宋穆公指定的辅政大臣,华父督更没有资格将其杀死,但华父督却这么做了,这是因为他心里早就已经没有国君。所以《左传》认为,因为这个原因,《春秋》才先说华父督杀死国君,然后才说杀死大夫孔父嘉。
那华父督弑君和杀孔父嘉的行为在宋国内没有引起众怒么?宋殇公当了十年国君就跟诸侯国发生了十一次战争,老百姓都活不下去,百姓的不满,可想而知。恰恰孔父嘉是主管军事的司马,而华父督则担任太宰。因此华父督在杀孔父嘉之前,故意煽动舆论说,宋殇公之所以在位十年就有十次战争,这都是孔父嘉撺掇的。华父督成功地挑起了宋国人对孔父嘉的怒火,然后再杀孔父嘉。杀了孔父嘉与宋殇公之后,华父督将居住在郑国的宋穆公儿子公子冯(读作凭)迎回宋国奉为国君,公子冯就是宋庄公。因为前面已经说过,郑国本来就想支持公子冯当国君,这才引发了宋国和郑国反复的战争。那么华父督现在要迎立公子冯为国君,自然就可以拉拢郑国。
但是呢,华父督毕竟是弑君,弑君是大罪,是不容于诸侯的。三月,齐僖公、鲁桓公、郑庄公等国国君就在稷地开会,商量如何来平定宋国的内乱。但是我们知道,郑国巴不得的恰恰就是公子冯当国君,所以这个事情,郑庄公的态度肯定不会多么不利于华父督。而且,华父督还给各个诸侯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其中,给鲁桓公的礼物,是宋国早年灭掉郜国时候从郜国获得的一口大鼎,鼎在先秦时期是最重要的礼器,这件礼物,无疑是一件大礼。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口软,诸侯得了华父督的贿赂,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华父督违背礼制弑杀国君的事儿竟然就这么过去了,不仅过去了,而且,华父督还成为了宋庄公的国相,他的家族,也就从此一直担任国相两百多年。因此,才有了后面孔氏家族在宋国活不下去进而迁徙到鲁国的事情。
四月的时候,华父督贿赂鲁桓公的这口大鼎运到了鲁国,而鲁桓公呢,则把这口大鼎放到了太庙。很显然,鲁桓公非常看重这件礼物。但是他忘了,这件礼物是来路不正,是不符合礼制的。
于是,大夫臧哀伯进谏说:“作为国君,应该宣扬美德,扫除违背礼制的行为。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够作为百官的表率。而且,即便是这样去做,还担心自己有没有什么疏漏的地方。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祭祀用的车子则用普通的木头和草席,祭祀用的食物不用太美味,粮食也不用太精细,目的就是为了表示节俭。礼服、帽子、鞋子这些东西,目的是表明法度。玉器的垫子、旗帜、飘带等装饰品,还有衣服上的龙、火这些图案,是为了区分等级尊卑高下。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来描绘物象表示色彩,用四种铃声来代表声音。旗帜上的日月星辰等图案,是为了表现光明。
所谓明德,应该节俭而有法度,增加减少也要符合礼制。以纹饰和物色来作为标志,以声音和光明来发扬,用这些方式来昭示百官,官员们才会因此而谨戒和畏惧,进而不敢违背礼制法纪。
但是您现在抛弃美德而树立邪恶,把受贿而来的这个来路不正的鼎放到太庙里面,您是要向文武百官彰显什么呢?是要他们学习这种违背礼制的行为吗?如果他们都这样去学习,那您还怎么管理他们呢?
国家的衰败,是从官员的行为不正导致的。而官员品德的丧失,是由于受宠而公然接受贿赂。现在您把受贿而来的鼎放到太庙里面,还有比这更明显的贿赂吗?当初武王伐商,把从殷商而来的九鼎转移到洛邑,都遭到一些人的非议,更何况是把这种彰显违礼叛乱的贿赂所得之器物放入太庙里,这怎么行呢?”
但是鲁桓公没有听臧哀伯的逆耳忠言。周王室的内史知道这件事情后说:“臧氏的后人在鲁国一定能够久居官位昌盛繁荣吧,国君违背礼制,他还不忘记用美德加以规劝。”那么臧氏一族在鲁国也的确昌盛很久,直到鲁哀公的时候,其族人还身居要职。
我们经常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礼乐并不是一下子就崩溃的,从天子到诸侯,从西周到春秋,它有一个逐渐的过程。这里鲁桓公的行为,也可以作为鲁国逐渐礼崩乐坏的一个案例。
七月,杞国国君来访问鲁国,对鲁桓公不恭敬,因此,等杞侯回国后,鲁桓公就谋划讨伐杞国。九月,鲁国攻入杞国,以讨伐杞国对鲁桓公不恭敬的行为。
同样是在七月,郑庄公和蔡国国君在邓地会面,中原诸侯国担忧楚国,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楚国本来是一个地处所谓蛮夷之地的小国,据学者考证,这个“楚”字最初就是指一种名为“荆”的小灌木,据清华简记载,楚部落的首领鬻熊的妻子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剖腹生子后死去,族里的巫师用荆将其腹部包裹,然后下葬,为纪念她,才将部落取名为“楚”。所以楚国也称“荆”,也称“荆楚”。
楚国的先祖其实也是中原人,但是却被强悍的殷商欺负驱逐,逐渐逃离到南方地区。在周文王时期,这个部落在首领鬻熊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周灭商的行动中。但是到鬻熊的孙子熊绎终于得到周天子分封的时候,却仅仅只是被封为“子”,这样熊绎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再加上中原诸侯也看不起,因此,楚国也就不再朝见周天子。
楚国在几代人的经营下,不断吞并周边部落,到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国,而且逐渐不再满足于在南方地区的攻城略地,开始将势力向北方发展,侵扰中原诸侯国,于是有了郑庄公和蔡侯的这次会面。从此之后,楚国北上中原争雄,贯穿了几乎整个春秋时代。
九月,鲁桓公和戎人在唐地会面结盟,以延续两国的友谊。十月,鲁桓公从唐地回国。《左传》解释说,之所以记载鲁桓公从唐地回来,是因为鲁桓公回来后到宗庙祭告先祖了。并且补充说,按照礼制,凡是国君要出行,先要去宗庙祭告先祖,回来后,也就祭告先祖,同时,宴饮大臣,相互劝酒,将出行所做成的功绩记载于史册。如果是单独和一国国君会见,无论是我国国君去,还是对方国君来,都要记载会见的地点,以表示双方相互谦让,让对方为主自己为客。但如果是三国以上的国君会见,去过是前往他国,就记载会见的地点,而如果是其他诸侯来鲁国,则就只称会。
接下来是一段晋国的事情。晋国的事情我们在鲁隐公五年的时候曾说过一些内容。这里采取倒叙的形式补充了一些以前的事情。
当初,在周宣王23年,晋穆侯跟随周宣王一起攻打条戎和奔戎,结果打败了,这让晋穆侯非常不爽,恰好他的夫人在这个时候生下太子,晋穆侯就给其取名为仇。在周宣王26年,夫人又为其生下一个儿子,恰好这一年,晋穆侯跟随周宣王一起发动针对戎人的千亩之战,此战获胜,而晋穆侯也立功,晋穆侯很高兴,因此就给这个儿子取名为成师。
针对这个事情,晋国大夫师服说:“真是奇怪啊,国君这样给儿子取名字。取名字,一定要有意义,而且这个意义要符合道义,道义产生礼制,而礼制则体现国家政治,国家政治要端正其人民。因此政治成功人民就服从,反之就会发生动乱。好的配偶叫做妃,不好的配偶叫做仇,古代就是这样称呼的。现在国君将太子取名为仇,而把太子的弟弟取名为成师,这就是预示着将有动乱啊!做哥哥的看来要衰微了啊。”后来太子仇即位,这就是晋文侯。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其子晋昭侯即位。因为成师这人平时很注意德行和名声,所以他的名声威望都比较高,晋文侯在的时候还好,现在他不在了,那么他的这种威望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晋国国君晋昭侯的地位。因此,鲁惠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就将成师分封到曲沃,并且让晋靖侯的孙子辅佐他,而成师就是曲沃桓叔。
大夫师服说:“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叶小,这样才会稳固。所以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以子弟担任侧室官职,大夫以子弟担任贰宗官职,士以子弟为奴仆,平民、工匠、商人各有亲疏分别,都有从上而下的等级。这样百姓才会甘心地为上级做事,下级对上级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晋国本来只是周天子王畿之外的一个侯国,现在却要分封新的国,它的根本已经被严重削弱了,怎么还能够长久呢?”
鲁惠公三十年,即公元前739年,晋国大夫潘父弑杀了晋昭侯,想迎立曲沃桓叔为国君,但是在晋国国都翼城的人民坚决反击下,没有成功。晋国人杀掉潘父,立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这就是晋孝侯。而曲沃桓叔,则在遗憾中死去。他的儿子鳝即位,这就是曲沃庄伯。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攻打晋国都城翼城,杀死了晋孝侯,晋国人再次将其击退回曲沃,立孝侯的弟弟郄(音“西”)为国君,是为晋鄂侯。晋鄂后的儿子是晋哀侯。所以往往说一个国的败落,其外部原因可能还是其次的,主要还是在内部。这个晋哀侯,所面临的情况可以说是十分凶险了,但是,他又去侵占陉庭的田地,引得陉庭当地的人就主动引导曲沃庄伯的儿子曲沃武公去攻打晋哀侯。
至于晋哀侯将面临怎样的境地,我们将在桓公三年继续揭晓。本节内容就到这里,如果您觉得我们这个学习讲座还行,就请邀请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一起学习,谢谢大家。
如果您觉得本文可读,请分享到朋友圈,谢谢大家。
《左传》桓公元年讲座文字整理版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实盘配资开户.配资平台产品.炒股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