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舞有韵,踏歌传情。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是文化部命名的“彝族打歌之乡”。巍山彝族打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彝族传统民俗、审美趣味、技巧才华、服饰技艺、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古老民间歌舞艺术,是巍山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导向
巍山彝族打歌保护传承亟待一济“良方”
巍山彝族打歌源远流长,在《唐书》《云南志略》《蒙化府志》等史籍中都有相关记载,世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巍山巍宝山“松下踏歌图”壁画,是云南至今发现较早的反映彝族打歌的壁画。巍山彝族打歌多次在国家和省州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中展演并获奖,其中《阿克力》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类金奖,《巍山打歌》节目在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彩云奖”金奖。彝族打歌是巍山保存较完整,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民族文化瑰宝,集民间舞蹈、音乐、诗歌等传统文化为一体,是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的一大载体。
展开剩余84%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巍山传统的彝族打歌面临保护压力大、传承难,创新发展和利用不足等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打歌调的参与度不高,不会即兴赋词,不会唱调,不会打歌,打歌队伍断层现象逐步凸现,很多流传千百年的山歌、调子面临失传危险,千百年来形成了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基本失去了应有的载体,与打歌配套的民族服饰的刺绣、配饰等相关技艺面临失传,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人数偏少、年龄偏大,传承经费紧缺,对打歌相关的歌、舞、乐、服饰及其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创新乏力。巍山彝族打歌这一古老的彝族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着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
立法保护,迫在眉睫。
巍山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突出特色、成熟可行、急需先立的原则,决定将制定《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五年民族立法规划。
集思广益
诠释民主立法的“匠心精神”
一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献智献策。
在制定《条例》过程中,巍山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开门立法,广泛征求意见,依靠各方力量、扎实有序开展,注重方法创新、把握立法质效,注重问题导向、突出务实管用。
2023年9月,《条例》立法工作正式启动。为顺利开展条例制定工作,巍山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组及办公室,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认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各乡(镇)、村、农户实地走访,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做到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条例》制定工作。
巍山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条例》起草领导组,抽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负责起草工作。起草组通过调研走访,收集相关资料,以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2024年3月19日,经县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形成议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县人大常委会本着管用实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充分发挥“三个作用”,修改好、审议好《条例》。
充分发挥立法协商作用。县人大常委会《条例》制定领导组深入乡镇、村,实地调研彝族打歌保护传承现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到乡镇、村召开了多场立法协商会,充分听取彝族打歌传承人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等意见建议。在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巍山电视台、巍山微视、巍山人大公众号等媒体播报、刊载《条例》草案,公开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修改意见。
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作为省、州两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巍山县人大常委会还充分发挥14个县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桥梁纽带作用,在《条例》审议过程中,广泛汇集民智,倾听民众呼声,让基层立法民意征求直抵基层、直通一线,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原汁原味反映到立法领导组。
发挥专家指导作用。《条例》审议过程中,领导组广泛听取省州非遗专家、立法专家和民族学研究机构的意见建议,邀请省、州人大民族委有关领导到巍山调研指导。巍山县立法领导组对先后收集到的122条意见建议进行了逐条逐句研究、吸纳,采取集体修改的方式,进行反复修改完善。
县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24年5月、7月、9月依法组织完成三次审议。
《条例》于2025年2月19日经巍山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25年5月28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
《条例》历时两年的精心打磨,每一条法条的确定,每一处文字的修改,都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体现,都是着力解决巍山彝族打歌保护传承面临突出问题的现实考量。
广泛征求、精心打磨,多次座谈、数次讨论,实地调研、外地考察,逐条研究、逐句斟酌,多次审改的背后,诠释了开门求良法的“匠心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法实践!
刚性保护
让地方性法规务实又管用
用心苦求良法,匠心打磨臻品。
《条例》在体例结构上摒弃“大而全”章节式结构,坚持形式服从内容,共二十四条,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实用性强,力求精准有效地保护传承好巍山彝族打歌。
保护传承对象更加精确。《条例》明确了保护传承的对象除了传统彝族打歌调、音乐、舞蹈及其表现形式外,还将彝族打歌有关的口传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彝族打歌有关的传统服饰、乐器、器具等的制作技艺,彝族打歌有关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壁画、手稿、经卷、文献、典籍、作品、资料,彝族打歌有关的传统礼仪、节庆和巍宝山歌会等民俗活动,具有历史价值的彝族打歌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一并列入了保护传承的对象。
保护传承职责更加明确。《条例》明确了自治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保障等工作职责,明确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是彝族打歌保护传承的主管部门,并分条细化了应重点履行的工作职责;厘清了教育体育、财政、民族事务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还规定了相关属地责任,着力构建分工明确、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管理程序更加规范。《条例》明确了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彝族打歌保护传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县级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传承工作经费补助;加强打歌场、传习所等彝族打歌场地设施建设,设立县级彝族打歌文化展示场馆,加强传承发展工作基础。
活化利用更加广泛。《条例》规定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加强彝族打歌与旅游、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打造彝族打歌文化街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丰富文化产品,开展彝族打歌体验活动,支持鼓励文旅企业推出彝族打歌精品旅游项目;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彝族打歌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鼓励支持优化整合彝族打歌艺术团、打歌队,提升演艺水平,拓展演出渠道。
工作要求更加严格。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22字工作要求融入其中,根据中共大理州委提出的要把巍山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标杆”的要求,针对巍山彝族打歌群众基础好、流传广和可以即兴演唱打歌调、对歌词的实际,明确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引导彝族打歌艺术团、打歌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法等内容融入彝族打歌调,寓教于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笙歌不息,舞步生辉。
《条例》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必将以法治的力量,有力护航巍山彝族打歌保护传承,让巍山彝族打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图:巍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向荣
编辑:李雁斌 张世玉
校对:杨晓娜 张世玉
审核:陈光然
发布于:北京市实盘配资开户.配资平台产品.炒股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